12月24日,本届云水文化节“云水顽潮”赛道总决赛率先拉开帷幕。选手们点燃青春热血,以赤诚之心舞动全程,为梦想全力以赴,突破自我。随后少?组Freestyle、齐舞项目、成?组Freestyle2v2、成?组项?季军争夺赛、少?组决赛、齐舞决赛将决赛推向新的高潮。
12月25日,经过海选,半决赛杀出重围的15支“快乐社区”队伍,将精心编排的节目展现给观众,现场掌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。“快乐社区”赛道是为丰富退休人员的生活、为社区文艺积极分子搭建的舞台,旨在传播正能量,用快乐和健康的方式,把社区共建、文化养老落到实处。
25日晚,备受关注和喜爱的“云水国风”“云水顽潮”总决赛巅峰之夜上,云南大山公司负责人表示:“云水文化节是云南山泉响应云南省‘百亿云水’产业建设和‘云品出滇’战略,在青岛啤酒集团国际化视野的指导下,不断挖掘和丰富‘云水’文化内涵,打造的一年一度云南歌舞盛会。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,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,文化生活和经济市场正有序恢复,云水文化节的成功举办,用热情洋溢的表演,积极向上的态度,提振了市场的信心和活力,激活了沉寂已久的文化活动。”
国风板块精致的妆容、精美的华服和别具一格的道具,伴随着悠扬的国风古韵,一场无与伦比的国风视听盛宴呈现在观众面前。裙裾飘飞,流光如醉,似凌空而下,如隔雾观花,舞一场淋漓尽致,惊艳全场;歌一曲对月临风悠扬醉人。观众似乎穿越了千年,沉醉其中无法自拔。
云南山泉成立20余年来,已为云南千家万户消费者提供了约4亿桶优质好水。云南好山好水孕育出的云南山泉,水源地位于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,是云南省得天独厚的优质天然软泉水源,pH值大于7.5,并通过国际可持续水管理联盟AWS黄金认证。云南山泉的水源自地下约497米的玄武岩层中,通过深行于地下的密闭管道,软泉水不接触任何外部环境,直达工厂。
青啤优家云南山泉2022第二届云水文化节总决赛的成功举办,为文化生活带来了“人间烟火”,吹响了行业前进的号角。“云水文化节”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,各圈层共同发力,以文化为舟,载云水出滇,为云南省“百亿云水”产业建设和“云品出滇”战略迈出坚实一步,青啤优家云南山泉也将持续发挥国有企业的担当,继续将云水和云水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平台。云南网
中新社70年丨郭建:那些年,我们也追星******▲图为郭建(右)采访数学大师苏步青。中新社发 郭建供图 摄 1978年3月,史称科学的春天。 3月18日至31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在京召开规模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,五千多名代表共商科学现代化大计,意义非凡,影响深远。 出席盛会的代表中有:火箭之父、两弹元勋,湍流理论的奠基人,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的物理学家,在解析数论、应用数学方面卓有建树的数学家,为发现大庆油田作出理论贡献的地质学家,突破“生命禁区”的医学家,重大工程的设计师、工程师,科学管理者、科普工作者…… 总之,四方八面的科技代表来了,真是“群贤毕至,星光灿烂”! “旁听”电台采访 我在大会花名册中挑选出十几位采访对象。排在第一位的是离摘取“皇冠明珠”只差一步之遥的陈景润。 年初《人民文学》发表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《哥德巴赫猜想》,各地报刊竞相转载,躲进小屋在煤油灯下苦战“猜想”的陈景润,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。 我计划对他做一次中新社专访,尽管此前已有过不少报道,而且徐迟的大作已将文章做到极致。 大会开幕前的一天晚上,我在代表住地友谊宾馆主楼前转悠,见一戴眼镜、个子不高的中年人正与人交谈甚欢。 我没有见过陈,但与挂历照片两相对照,立即明白眼前正是苦苦寻觅之人。 我询问后得知,他正要接受电台记者采访。电台记者姓林,名华,与陈是福建老乡。 我怕错失良机,又怕影响他人工作,便对林华(后来也调入中新社,成为我的同事)说:“不耽误你们的工作,我就‘旁听’一下,如何?”林君爽快答应了。 陈景润引领我们走进1259号房间,倒茶,让座,忙个不停。 近距离观察,他身穿深蓝色棉袄棉裤,足蹬帆布鞋,棉衣敞开半截露出对襟毛衣,上面的一粒扣子未扣好。我心想,这兴许就是数学家的做派:潜心学问,不修边幅。 又注意到桌上堆着报纸、英文杂志,还有一A4纸,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运算公式。见我们在“天书”前一脸茫然状,他解释道:“一直在算,还没算完呢。” 不放过每句话、每个细节 “沈元老师什么时候到?”林问。 “老师来过电话,一会儿就来了。”陈答。 原来林君得知师生同赴盛会的新闻线索,准备做一期现场录音报道。 好题材!我忙问陈多久未见老师,是否有书信来往。他从抽屉找出恩师的来信,我如获至宝,立即摘抄下来。 不一会儿,沈元风尘仆仆从香山住地赶来。陈景润赶紧迎上前,握手道谢:“谢谢您,沈老师,您老远来看我,太谢谢您了!” 久别重逢,他们似有说不完的话…… 林君忙录音,我拼命记,不放过每句话、每个细节…… 暮色渐浓,陈景润披上大衣送老师至楼下,还边走边谈。我用傻瓜相机连连抓拍了好几张。 ▲陈景润和恩师沈元匆匆回到房间,铺开稿纸挥笔疾书: “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。数学的皇冠是数论。哥德巴赫猜想,则是皇冠上的明珠。”这是20多年前在福州英华书院执教的沈元讲过的、深深铭刻在陈景润记忆中的一席话。 陈景润毕业后,常常记着青年时代的老师,沈元则把学生十多年来发表的一篇篇论文一直保存到现在。《哥德巴赫猜想》在报纸上发表的那天,担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、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的沈元,给学生写信说:“你的卓越成就,是你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和老科学家的支持下,不畏艰苦、勇攀高峰,辛勤劳动的结果。至于文章中提到的我的作用,我感到是对我过奖了。当然我也为有你这样的学友而自豪。” “沈老师,您记得吧?我念高二和高三(上)时,您教我们的数学、物理、英文,教的特别好,同学们都很爱听。” “我这次来的目的之一,希望你不要经常提我。” “没有党的培养,就没有我的进步。但老师的帮助也不能否认,你是我的引路人嘛。” …… “你们中新社好快啊” 大会开幕后的第二天晚上,我怀揣刊登《沈元陈景润师徒喜相逢》的香港《大公报》复印件,轻叩陈景润的房门,被告知搬走了。 搬到哪里去了?新房主守口如瓶。 原来这些天找陈的记者、代表乃至宾馆服务员,一拨又一拨,实在不堪其扰。会务组只好换房让他“躲”一阵子。 但我还是打探到了他的新住处,递上复印件。 陈景润仔细看了一遍说:“郭建同志,谢谢你了,你们中新社好快啊……”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请他题词留个纪念。 “行,不过我的字写得不太好。”他说。 说罢,他从案头找来一张便笺,一笔一划、工工整整写下题词。 “就像林黛玉见到贾宝玉” 科学的春天来了,“陈景润们”成为全民尊敬、青少年仰慕的偶像、明星。 追星者遍及全国各地、各行各业。向陈景润表示祝贺的、请教的、求助(包括求爱)的信函雪片般飞来,装满好些个麻袋。 林华和我是他的“铁杆粉丝”,经常保持联系。我们还邀他来中新社做过客。 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在一次动员会上要求部下:“发扬一股拼命精神。无非少睡几个钟头觉,掉几斤肉。” 得知报道组住地还没完全落实,有的房间连写字桌也没有,穆青想出一个应对之策:“实在不行,就学陈景润,把褥子一掀当桌子。” 追星最狂热的莫过于老作家徐迟。 记得也是1978年的春天,他在新华社礼堂向上千人作报告,毫不掩饰他对陈景润的“爱慕之情”:“我跟陈景润见面的时候,就像林黛玉见到贾宝玉一样,很快就很喜欢这个人。现在呢,可以说,我爱上了这个人。” 作者:郭建(中国新闻社原总编辑) 原文刊登于中新社《离退月报》2018年12月第203期
|